小暑大暑三伏天顺时祛湿应当先

冬病夏治的道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然而,到底治的是什么呢?其实,冬病夏治主要治的是冬季的常见病,例如冬季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痛、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恶性疾病;原理是,顺天时祛湿 。

湿邪入侵的表现 

湿气所到之处,皆有不同身体表现:湿气为阴邪,一般被湿邪困住的人,阳气都不会太旺盛,往往少气懒言、精力不好、思睡、怕冷;表现为头晕沉、头重如被物裹、总有疲惫感;阻遏气机表现为胃胀胃痛;湿困脾胃表现为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恶心欲吐;留滞肌肤可出现肢体酸痛、酸胀、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注大肠则腹泻、腹痛,舌苔白厚腻。

外湿与内湿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强健体魄,防止湿自内生。

顺天时来祛湿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体多处而致病。夏季属火,火性为阳,火气通于心,因此夏季保健重在祛湿养心,需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

在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湿气是最难调理的。中医认为,湿是阴邪,容易伤害阳气,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导致全身多种类型的疾病。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人们常常感觉疲惫、身体沉重,即使睡眠充足也会感觉困倦。再加上夏季吃冷饮、吹空调比较多,都会引发湿气过重。除了天气原因外,另外几点原因:首先,情志致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例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的人容易出现肺和大肠的湿热。

第二,饮食致湿。经常吃辛辣、寒凉容易伤脾胃,尤其是在夏季,本身天气炎热,吃辛辣、寒凉容易出现代谢紊乱,湿气更难以排出。

第三,药物致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在药物的副作用中,很多都会影响肝肾、肠胃的健康,这些副作用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形式出现。“药物致湿比较普遍,但是生病又必须吃药,建议服药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祛湿。”董峰说。

第四,环境致湿。梅雨时节、三伏天气,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都会引发体内湿气。

第五,不良习惯致湿。现在是“全民熬夜”时代,学习、工作、娱乐都让人睡得很晚。中医讲,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得不到休息。此外,熬夜要用眼,更加剧了肝脏的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经常熬夜的人会感觉头昏脑涨,眼干涩、胀痛,胁肋疼痛,爱长吁短叹等,这些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再是,湿气无所不在,非常容易侵入、积聚在人体。男女老幼都应该有祛湿的意识。

三伏祛暑湿正当时 

赤日炎炎似火烧,长时间在空调屋内纳凉喝冷饮,成为必不可少的降温之法。殊不知,这正是最容易被湿邪侵袭的途径。因为热气逼人汗出,人们自然喜欢到阴凉之地和空调室里乘凉,如果骤然汗止,和汗出衣里,都会使水湿之气停在体内经络、筋骨,肌肉等处,让人感到周身困重,四肢酸沉怠惰,有些还会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表现。另外,贪食生冷,影响了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水湿就会停在胃肠,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曾记载了一剂祛湿良方:藿香正气散。里面有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其中广藿香是祛湿的,它通过香气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从而驱散湿气;紫苏叶和生姜是温阳的,可以把寒邪赶出去;茯苓和大腹皮是泄湿的,可以把湿气排泄出去;陈皮和厚朴是行气的,用来振奋气机。

藿香正气除了祛暑湿治疗空调综合症外,还有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功效,但因为其独特的口感,让很多人对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接受。藿香制剂经过长期使用,尤其是近现代人们对其剂型进行不断升级后,目前市面上有口服液、胶囊、滴丸、丸剂、散剂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如果既快速缓解症状、又方便携带、口感好,滴丸剂型可满足。藿香正气滴丸提高了药物的溶出时限,同时因有薄膜包衣而口感好、起效快、易携带。

 

Next Post

小暑大暑三伏天养生调理是关键

周五 7 月 19 , 2019
小暑期间正逢‘三伏天’的头伏,而‘三伏’恰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