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节拱手为礼 欢度国庆中秋长假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常态化的时间,迎来了十一国庆和中秋节长假,探亲访友,亲朋聚会增多, 在这里提醒大家,见面时拱手为礼值得提倡。

拱手为礼健康过节

不握手是切断接触传播途径的措施之一。一般握手后,出于礼貌和现实情况都不会即刻洗手,一旦接触了传染源再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可能会引发感染。因此用拱手礼代替握手,是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离,减少了传播可能。

弘扬文化常态防护

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来。

拱手礼也就是常说的作揖、抱拳俯身,西周创周礼而传千古,《仪礼》就明文“官宣”常见的拱手礼叫揖礼。

去看看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可见一斑。

为什么但凡古人文人雅士、王孙世子见面就行拱手礼?因为拱手、捧手本就有表示钦佩的意思,这也侧面展现了东方作为传承五千年礼仪之邦的传统谦逊思想。

这看似普通的左手抱右手的揖礼,在民间叫拱手礼,而在道家与之相似的礼节被称之为子午诀。除了是表达谦逊的见面礼节,还蕴含着诸般大道,甚至与道家养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中华文明史中一个关键而又富有内涵的礼仪手势,拱手礼在这块土地上流传数千年,也常被泛指为作揖或抱拳礼,是在西方握手礼进入我国前,在相见离别或表达感谢时国人最常用的一种礼节。

拱手礼的正确手势

拱手礼,不是简单的一抬手一抱拳,里面有不少门道儿。古人以左手为敬,所以一般男子拜年左手在外,右手抱拳行礼。

也有一种解释是,一般人会用右手持兵械,所以用左手将右手包住,表达一种善意。而女士则相反,拱手礼时应为左手抱拳在内,右手在外。“行礼时,要双腿站直,晚辈要将手抬高一点,鞠躬深一点,长辈还礼时可以配合点头。”

1、手位

拱手礼之核心动作便是“拱手”。 《尔雅·释诂》郭璞注曰:“两手合持为拱。 ”即双手相交而握。 具体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只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礼手型是否相同;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拱手礼又以何为吉凶之别。 这些细节在中国传统社会都有较为严格的规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曰:“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凶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据此记载可以得知,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 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若遇丧事行礼,反之。

两手相握置于何位? 有拱手齐眉; 有拱手置前胸。前者两手相握,双臂前伸如环抱,举手过额,此乃“帝揖”。在中国传统社会用于祭祀,后被用来向皇室行礼。 后者双手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两者共通之处在于皆是两手相合,向上举。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拱,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 ” 并未对具体拱手位作统一的约定,但日常行拱手礼置胸前居多。

2、手型

拱手礼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捧手。捧是拱手礼的基本手型。《辞源》释义:“捧手,犹拱手,表示敬佩。 ”这就是说捧手的动作应为两手相拱。 基本动作是双手在胸前叠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抱拳。

3、身形

行拱手礼时,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两种。直立拱手在传统典籍可见到相关记载。如《礼记·曲礼上》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

又如《论语·微子》载:“子路拱而立。 ”即行拱手礼时,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礼还可拱手至额,俯身向前。此论在本文“拱手礼与鞠躬”段落已有引证,此不再述。

拱手礼的动作规范

1、注意要点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

2、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 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土揖”“下揖”。

上位者还礼,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长辈行礼。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 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

双手抱拳(注意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常见的手法就这五种,当然还有“侧揖”“旁三揖”“旅揖”。

 

 

Next Post

秋分时节辩证调护养肺润燥防便秘

周二 9 月 29 , 2020
秋分至,气候也越发干燥,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更容易产生咽干、鼻干、皮肤干、排便不畅、便秘等诸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