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节气一到,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万物正可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眼看我们迎来立秋节气。预计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送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
先祛湿再清补
立秋一到,虽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是立秋不宜特补,立秋前后适合吃一些祛湿的食物。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
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养胃护肠两穴位
立秋之后,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现象,也比夏天的气候更加潮湿。在这段时间,调理肠胃,养护肛肠是养生的关键,有两个穴位可以在这个时候多揉按,调理身体。
一个是胃经的足三里穴,还有一个是脾经的阴陵泉穴,通过揉按脾经和胃经的这两个穴位起到一个健脾利湿、运化水湿的作用,膝盖的内膝眼和外膝眼,顺着外膝眼把四个手指平放在这,往下四个指,然后再往下找这个胫骨,摸着胫骨旁再一个手指头,这个焦点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阴陵泉是脾经上的一个穴位,顺着胫骨往上摸,摸到胫骨有一个拐弯的地方,往里头有一个小坑,按到那个小坑有酸麻胀的感觉,这个就是阴陵泉穴。
补气补阴多喝水
从中医角度讲,暑热伤阴又伤气,容易导致气阴两虚;从西医的角度讲,天气热,汗多,容易导致缺水,乏力,口渴。
暑热伤阴,适合用一些滋阴的药材,例如:麦冬、人参、生地黄;暑热伤气,适合用党参、北芪、白术、茯苓、薏米等健脾祛湿的药材。日常饮食中,菜心是众多蔬菜中的首选,菜心具有清热、开胃、祛湿的功效。另外,人每天要喝尽3000毫升的水,2000毫升的水只能维持最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