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夏季昼长夜短睡眠少,腠理疏开多汗又受凉,食欲减退能量少,由此导致夏日欠债,秋后算账。如何防范,中医讲究夏季亏空秋季调补,时值暑热当头,但是亡羊补牢要早做准备也不晚。
一夏之后,人虽有三分虚,但也要结合当令季节。以秋季的气候特点看,由热转寒,呈现出“阳消阴长”过渡阶段。人因劳作较多,常有“秋乏”之感,又有思睡之意,睡眠有增加现象。中医又谓:五脏主五气。肺属金,气通于秋,主燥。故秋季应注意保肺津,应少食辛味,可食蜂蜜、乳品、冰糖等滋阴润肺之品,用药以润补为主。同时调整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做到初秋避高温,迎秋要及时,建议做好以下调整。
1、调心养性。夏末秋初人容易闷热不安、困倦烦躁。故要清淡饮食,心情清静,选择清幽的地方锻炼。为防止秋燥,应减少沐浴次数,增加富含水分的果蔬摄入水平。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营养平衡,尽可能避免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焦虑头痛、眩晕失眠、多汗等等气象过敏症。
2、调节饮食。秋季稍不留神体重就会增加,为防止肥胖反弹,所以要注意减肥。食物多样性可按个人喜好,多吃一些莲子、甘蔗、银耳、猪肺、鹅肉、鳖肉、白鸭肉、乌骨鸡、蜂蜜、燕窝、芝麻、香菇、莲藕、板栗、百合、柑橘、苹果、梨子、香蕉、桂圆、橄榄、红枣;可以生食,可以选食野菜、糙米;或者是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菊花、桂花茶、青茶,滋阴润燥,补中益气、消除疲劳,提高记忆、美容保健。
3、养护胃肠。为防止肠胃病复发,要注意防寒,防止腹部受凉,饮食卫生,劳逸结合,必要时遵医嘱服药。为防止咳嗽反复可以使用麻仁润肠丸等泻大肠火以清肺燥热,或者结合药物拔罐、红外线等。在“多事之秋”的晚秋,气候开始转寒,对于冬令需要进补的人来说,是个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间。秋凉进食芡实,可以调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脾胃充实以后,在吃较多的补品或难消化的补药人体就能适应了。
4、增加睡眠。秋夜凉爽,容易入睡。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也顺应了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好方法。要防止稍有困意就马上闭上双眼打盹,要振作精神,从心态上克服秋乏的干扰。
5、加强锻炼。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积极地锻炼,可以弥补夏亏,消除秋乏。秋高气爽,空气中含氧量高,早起晨练健身效果好。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出外旅游,均可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助于情绪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