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此时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二十四节气解》中说:“雨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中医认为,冬为阴令,冬主收藏。故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且叶天士在《叶选医衡》中指出:“调寝食在医药之先……非安谷不能生精与气,非安枕不能养血与神。”所以冬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的提高,则会事半功倍。当人体处于深睡眠状态时,免疫细胞和各种受损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快速修复,机体可进行营养吸收、能量储存、消除疲劳等生命活动,有益身心;反之,若睡眠太浅,有早醒或睡眠不足等睡眠障碍,则可诱发或加重原有躯体疾病,无益于健康长寿。可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正常睡眠规律是人体顺应昼夜节律,养生延年的重要措施。
『子时入睡好养阴』
在子时(23:00-1:00)以前上床,易进入最佳睡眠状态。中医睡眠机制为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就如同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中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是因为在进食1-2小时后胃肠道达到吸收高峰,需4-5小时才能将胃内容物基本排空。睡前过量进食迫使胃肠处在“紧张工作”中,这使机体组织器官无法进入代谢缓慢的“休整”状态。长此以往,会加重胃、肠、肝、胆、胰的负担,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进而导致失眠。
『 常按两穴助好眠 』
足三里:此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于胫骨前肌上。用左右手指分别按揉左右腿的足三里穴3-5分钟。
三阴交:此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用左手大拇指按揉右脚三阴交穴,再用右手大拇指按揉左脚三阴交穴各3分钟。
注:仅按摩穴位,只能减轻失眠的症状,没有治疗的效果。要想安安稳稳地睡好觉,还须搭配比较有针对性的医疗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服用汤药等。
『 暖足避邪顾肾气 』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藏”,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万物藏,肾气水旺”,由于阳气闭藏后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所谓“寒从脚下起”,足部一旦受凉,将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所以,在睡眠需应注意避风保暖,防止足部受寒。对于脾胃虚弱、下元虚冷者来说,更宜加意暖之,必要时可洗足后穿袜子入眠,或于足心涌泉穴位置放一口袋,将艾叶、干姜、桂皮等打粉后铺匀、填入口袋加以固定以温肾暖脾,散寒助眠。此外,冬天常晒太阳,注意背部保暖,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wen.net
『 放松身心快入眠 』
小雪节气中,天气常阴冷晦暗,因而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易引发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多由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故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养。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故我们要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舒缓的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多参加娱乐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这样能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放松,缓解疲劳,夜晚也能安静平稳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