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秋季逐渐的浓郁,秋燥也开始威胁我们的生活与健康,“燥”是秋季的主气,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常见的秋燥症状有口干舌燥、干咳少痰、鼻子干痒、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皱裂以及情绪烦躁等。因此,防秋燥是秋季养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症状找穴位 轻松缓解秋燥,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便秘、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等。下面,专家将根据这些疾病分别为我们介绍对应的穴位。
便秘。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容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还可能诱发痔疮。位于肚脐旁两寸、左右各一的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效果显著,此穴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此外,合谷穴、足三里、太溪穴等,对于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具有良好功效。
鼻炎、感冒。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燥邪一旦侵犯肺部,鼻子则首当其冲,因此鼻炎较为高发。加之秋季早晚温差大,夜晚凉意较重,不慎受凉容易引起伤风感冒,专家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肺气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所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此外,从两眉中间的印堂穴起,往上经上星穴、通天穴至头顶的百会穴,按顺序按揉都能配合治疗鼻部病症,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
咽喉炎。咽喉是肺部的重要通道,邪气犯肺咽喉也受影响,也就出现咽喉干痛、干痒、干咳等现象。专家指出,由于咽喉有脾经、肝经、肾经三条阴经通过,因此阴虚火旺者是咽喉炎的高发人群。
合谷穴、照海穴以及太溪穴都是主治咽喉的重要穴位。合谷穴便是平时常说的双手的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皮肤干燥。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受秋燥的影响,皮肤出现干燥,甚至皲裂。平时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净,及时涂抹润肤霜。搭配养阴润燥的食疗如蜂蜜水,对滋润皮肤也有帮助。
专门针对皮肤干燥的保健穴位虽然较少,但干痒的皮肤病多乃风邪引起,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理,常按摩手部的外关穴、曲池穴或足部的足三里、血海穴等位置,使经络气血通畅,风邪自灭,能大大改善皮肤的干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