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便秘 不能依赖“灌肠+开塞露”
名医大讲堂
主讲嘉宾: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
文/记者任珊珊、翁淑贤
通讯员简文杨
图/记者邵权达
几天拉不出便,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泻药”。专家指出,发现便秘后,切忌自行长期服用通便药物,尤其是果导片、番泻叶等刺激性泻药。还有些便秘患者一遇到排便困难便去灌肠,也是犯了治疗大忌。天天灌肠,无论是用温水灌,还是用开塞露,都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便秘要找到病根,而不能“治标不治本”。
专家强调,便秘治疗的总原则是根据便秘轻、中、重程度,病因和类型,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加强排便生理教育、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运动以及调整心理状态等。
解惑:
糖尿病引发便秘
控糖达标很重要
在讲座现场,一位84岁的阿婆说,自己患有糖尿病,加上严重便秘,令她焦虑不已,基本上没办法自主排便。“我感觉不到大便的排出,是心理问题吗?”
“对于糖友来说,便秘有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一个信号。”郅敏说,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可以表现为胃肠动力的障碍,便秘是常见的表现之一。这位阿婆对排便的感觉迟钝,跟糖尿病植物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也跟长期的便秘造成的心理障碍有关。
她建议,对于这类病人,首先是控制好血糖,以助部分植物神经和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促动力药物,如果还缓解不了便秘,再做相关的检查确诊是哪一类型的便秘,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纠错:
长期依赖开塞露
难形成正确排便习惯
对于开塞露,便秘患者是又爱又怕。“天天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是否会增加大肠癌风险?”经常有病人这样问。还有位阿婆表示,自己每天早上都要用温水灌肠,“每次灌肠250~300毫升,要灌到第3次才能排便,甚至要用手指探入肛门抠大便。”
郅敏表示,开塞露帮助排便不会诱发大肠癌的风险,但是反复依赖开塞露会导致肛门肌肉不协调运动,甚至是异常收缩或痉挛,并在心理上造成依赖,对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不利。使用开塞露,还会容易损伤局部肠黏膜及肛管,有可能造成其出现出血、糜烂和穿孔。现场那位阿婆的经历,在慢性便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非常普遍。“长期灌肠不仅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因为灌肠管造成肠黏膜擦伤。”郅敏指出,因为人的肠壁很薄,如果擦伤,不仅可能出血、穿孔等,还可能导致细菌的异位。便秘一定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才有效,天天灌肠不可取。
任东林指出,便秘患者千万不能用手指探入肛门抠大便,这样不仅损伤肛门和直肠,严重的还会造成直肠膨出等继发病变。
原标题:缓解便秘 不能依赖“灌肠+开塞露”
小贴士:
便秘分型
要做哪些检查?
一些相应的检查包括胃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X线或排粪造影MR等可以帮助医生正确的分型。
同时,还要进行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便秘,如肠道肿瘤、慢性肾病、糖尿病等,便秘也常与硬皮病、甲状腺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病、脊髓损伤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外,某些药物如止痛药、镇静药、抗抑郁药、利尿药、钙剂、铁剂也与便秘有关。有报警症状的需要进行大便常规加潜血检查以及肠镜检查等。
治疗:
九成便秘患者可使用药物
“临床上,生活习惯调整加药物治疗,可使九成便秘患者病情有效缓解,需手术的仅一成左右。”郅敏提醒说,如果通过生活习惯调整还未明显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用药物治疗。
郅敏介绍,对于慢传输型便秘一般使用促动力药物,如临床广泛使用的普芦卡必利,可使73%的慢性便秘患者获益。同时也可使用其他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但不推荐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芦荟或一些中草药制剂(如肠润茶),这些刺激性泻药如长期使用,可致黏膜色素沉淀,导致结肠黑变病。
据介绍,常见的轻泻剂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容积性泻剂(膨松剂):如小麦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这类药有亲水性,能吸收小肠腔内液体,增大粪便量,促进排便,但有腹胀、肠胀气等副作用;
2.渗透性泻剂:如聚乙二醇等,这类药因渗透作用使水进入肠腔,也增加粪便量,但服用后可能出现胀气、恶心、腹痛;
3.刺激性泻剂:如番泻叶、大黄、芦荟、酚酞等,这类药能改变肠道黏膜的电解质转运,增加小肠运动与肠液分泌,促进肠蠕动,但可能出现腹痛及大肠黑变;
4.粪便软化剂:主要是矿物油,这类药可使水与粪便混合起到软化粪便的作用,但可存在抑制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副作用。
此外,临床使用较多的还有以下几种:1.润滑剂:石蜡油、食用油等;2.促动力剂:莫沙比利、普芦卡必利等;3.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与益生元等;4.局部治疗:开塞露、灌肠、栓剂等;5.中药治疗;6.调节胃肠道动力和感觉的药物等。
原标题:缓解便秘 不能依赖“灌肠+开塞露”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