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相半平衡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二气相争,到春分这一天,阴阳二气达到平衡状态,昼夜平分,同时也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平衡。《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姜、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春分五运六气
春分。分则气分。从五运六气上讲,六气进入二之气,此轮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阳明燥金。人们要登上天象观测台观测八方来风是否正常,由此判断是否有虚邪贼风伤害人体,预测未来是否有异常气候带来的疫情发生等。
燥气为寒邪,与少阴君火相击,会出现一轮倒春寒。 火泄肝木,金又克木,这时节,肝,多灾多难,最难将息。气候偶尔热而燥,偶尔大凉反至。对应到人体,则阳气被郁,身体在生发之中遭遇憋制压抑,上憋为牙痛、头蒙、头疼;下为泄利或大便干燥;中为腹胀。易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养生宜淡定温和,多揉腹少生气,养肝肺之妙在于养脾胃,所以诸事宜缓,细嚼慢咽。
从春分开始,进入六气中的二之气,今年六气中二之气的客气是少阴君火,此年主气与客气同为少阴君火,为同气相助。此时“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热相薄,雨乃时降。”可知,在春分至小满这段时间内,气候温暖,万物生化正常,人体气血调和。但是,由于气候炎热,加之湿气较胜,可能会有传染病大面积流行,无论远近,症状相似。在气候变化上,主要表现为湿热互结,雨水不断。
从春分后第十三天开始,进入五运中的二运中,因己年是土运不及之年,二运的客运为太商,主运为太徵,主运克客运,气候特点将以主运为主,热气偏胜。
可见,无论五运还是六气,在春分过后,二之气或二运中,都会表现出气温偏高,热气偏胜,并多雨湿的天气。
制怒调情养肝
春分养生,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从立春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过敏性疾病等。
春季易怒伤肝。因此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春天阳气生发,万物欣欣向荣,此时,我们体内的大将军——肝也比较活跃。因为肝脏的性情与春季相应,喜欢向上、向外、生长、舒展。春季养生就是要顺应肝脏的这种生发之机。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因为肝的生理特性是主疏泄,主升发,所以说人的心情舒畅、气血调和,肝功能就正常,人体就健康无病;反之,若心情抑郁,导致肝气郁结也会发生疾病。所以,注重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切忌情绪郁闷,愤然恼怒,这是春季养生的一大关键。
肝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调畅气血,二是调畅情志。春天阳气生发,肝气应春,也应该是活跃的,如果肝脏功能失常,肝气郁结,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等。肝气不舒影响到情绪,就会出现头痛、急躁易怒、鼻子出血等病症。因此,春季最应注重养肝,要保持心情的舒畅,以顺应肝气伸展,条达的个性。
推荐的第一款春季疏肝茶,正是在春季调养肝郁症状,调养情志。如果您有情志抑郁,胸闷不舒,食欲不振,胸胁或少腹胀痛,舌苔薄白,脉弦等症状,可以将陈皮6g、白梅花6g、佛手6g煮水代茶饮。
养肝以补气血为主,肝主藏血,肝脏就如同人体的一个大血库,能够储藏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调节血量,使得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以供应人体活动时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的作用。
再是,肝还有一位十分令人敬佩的母亲——肾,“肾为肝之母”。从功能来讲,肾藏精,肝藏血,肝血必须依赖于肾精的滋养;只有肾精充足,肝脏藏血和疏泄功能才正常;若肾精亏损,就会导致肝血不足,疏泄功能失常。从相互关系来讲,肾属水,肝属木,肝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肾水的浇灌,只有肾水充足,肝木才能茂盛。
咋暖还寒春捂
乍暖还寒要捂住。初春到来,气温回升,却也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气温忽高忽低,人们常常不能预测到这种变化,气温回升即添衣,而气温忽降,衣服还未加上,这样易使阳气受遏,妨碍肝的疏泄,影响健康,亦易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要顺应气候适度春捂,遵循“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每逢春夏之交,或者秋冬之交的时候,或者深秋、开春的时候,老年人都会有一些身体的不适应,像哮喘、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都可能会加重或者出现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是自然界的二气交会,和阴阳不平衡造成的。
日常中可能会遇到一种病,那就是很多老人在这时候,半夜尤其是后半夜,就是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睡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感觉肚子一凉,就惊醒了,马上就得去厕所,一分钟都不能耽误。中医里管它叫“五更泻”。就是早上一听到鸡叫就开始拉肚子了,不是正常的排便,是泻泄,所以管它叫五更泻。排完便以后,浑身软弱无力,甚至有的人出一身虚汗,路都走不动了。导致感冒的、摔跤的都有。
中医认为,这是肾阳虚弱导致的。中药里有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方子,像附子理中丸。这都是我们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一些经方,大家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推荐和指导下使用。
清补多甜
春分养生总原则为:“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春分养生,人们在保健养生方面要保持饮食、起居、寒热规律平等,及保持阴阳平衡,这关键体现在精神、饮食、起居上的调整。
谷物中以小米为佳。可佐以祛湿清热的赤小豆或薏米,热气胜时可配以清热解毒的绿豆、黄豆等。肉类以牛肉为佳。果类以大枣为宜。少食酸味,以免肝气过胜,肝木克脾土,会导致脾气更虚。
食疗:可用一些苦温之品燥脾湿,如白术、苍术等;素体脾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者,可服用佩兰、藿香、豆蔻等芳香化湿之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容易疲劳困倦多梦的人可服用人参健脾丸或四君子汤,也可用莲子粥、山药粥等补养脾胃。
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生活有规律,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严防传染病发生及流行。
干姜炖汤防五更晨泻。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特点是餐泄,就是五谷不化的腹泄。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
用温性调料防感冒。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春分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春分时节的饮食,宜清补不宜浊补,大量气血外行,重补不易运化,清补则有利于轻清之气的通畅。医圣孙思邈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亦养脾气”。意即:春季宜少吃酸食,多吃甜食。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进入春天后,人们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所需的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红枣、蜂蜜是春分时节的首选。中医认为,红枣、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由于红枣、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有益气解毒的功能,能增强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吃几个红枣或饮用1-2匙蜂蜜(以1杯温开水冲服或者加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此外,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要“食岁谷”,意思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绝大多数的植物都生发出新鲜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蒜苗、豆苗、莴苣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菠菜。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为佳,“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菠菜味甘性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不过,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葱、姜、蒜不仅是调味佳品,而且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的时候,此时食之可以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踏青养心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百花盛放,此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春分时节是春季气候分化明显、人们肌体养生保健的重要时节。应当尤其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主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各方面调节生息,健康生活。
《黄帝内经》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万木吐翠,春花烂漫,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以助肝气生发的好时机,而运动养肝的有效方法。
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快步走、慢跑、做广播体操、跳健身舞、打球等。清晨或傍晚,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赏花行歌,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肝气条达,血脉畅通,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与此同时,春分时节,阳气已经比较强壮,万物复苏,生物们也都活跃起来,各种细菌、病毒在这一时节的繁殖也很快,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肺炎、麻疹等高发疾病。
这一时期,正是木旺之时,相应而言,金、土的力量难免削弱,所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方面老毛病发作的概率就比较大。一定要注意保养。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此时节阳气越来越盛,在故疾复发的时候,注意调养,“因势利导”,借此机会正好调治那些老毛病。
防止春困
春天,人们常常感到困倦、乏力或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早晨醒来也比较迟。这是因为冬天为了防止散失大量的热能,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整个皮肤的血管处于收敛状态,而到春天,由于天气变暖,大地复苏,皮肤血管和毛孔渐渐扩张,皮肤的血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流量是相当稳定的,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相对来说供应给脑的血液就会减少;此外,春天日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所以,人们常感到困倦,爱睡觉。
春困虽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但仍需“解春困”。因此,保证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
美国科研人员曾对一批中老年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每天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常人高处2.5倍;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或多于9小时的人,其患糖尿病的几率均比常人高出170%。
由此可见,人们每天必须保证7-8小时的睡眠,但绝不可超过9个小时,这样才有利于健身防病。还可以常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等等,皆有益于缓解春困,调节情志。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晨起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同时加以运动。因为运动不仅能大大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地防止春天的困倦,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和胰岛素的敏感性,保持理想体重,更加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喜欢室内运动的糖尿病患者也别忽视户外运动。如今气候逐渐变暖,患者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多到大自然中活动,如放风筝、爬山、郊游等,以助于改善肌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同时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外出时应结伴而行,尽量不要单独外出,同时要注意中途休息,当出现身体不适时,要立即停止一切运动。
同时,春天木旺,耗费的水分,相对大,应多饮水、粥、汤,可清除干热补充体内水分的流失。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春天是生长发育的季节,枯木逢春,肝胆之气生发,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的食物,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