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养生有侧重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从中医节气看,中秋是气候转换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容易感冒、咳嗽。除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会皮肤干燥,或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专家提醒,秋季养生也分为三个阶段。

初秋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尤其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乘凉和在外露宿,避免涉水淋雨和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要注意盖一毛巾被或凉被等,以防头面、四肢、腹部引发麻痹、肌肉沉重疼痛、腹痛等。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节制冷食冷饮,不吃不洁瓜果,以免湿热、寒湿内蕴,毒滞肠中,诱发肠炎、痢疾等。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故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所以,初秋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

中秋

中秋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适当多吃些芝麻、核桃仁、银耳、萝卜、西红柿、藕、梨、香蕉、蜂蜜、乳品、百合、沙参、粥类(如八宝粥、百合银耳粥)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再是,中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症状。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

    中秋节过后,到了晚秋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参加冷水浴等耐寒锻炼,注意增加衣服,但不宜一次增加太多,以有利于机体提高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危险疾病的突然发作。再是,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和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

Next Post

中秋节后怎么调理身体?

周日 10 月 8 , 2017
恢复正常上班后,很多人开始出现各种“借后综合征”——失眠、肠胃不适、感冒、心情焦虑等接踵而来,其中,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