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顾名思义,端者,正也,亦有初始之意;午者,如一日之午时,一年之仲夏,阳气最旺之时也。而按农历,五月正是午月,在十二支里午代表着阳气最旺的时间,五月初五正逢仲夏,因此端午节正是天地之间阳旺之日,也是传统养生的大好时机 ,端午食粽、挂艾草菖蒲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典传承。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中都蕴藏着古人养生的智慧和中医理论。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2、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3、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4、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5、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5、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6、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钟馗捉鬼。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艾叶煎水洗澡。端午节这天用艾叶煎水洗澡能够起到祛湿效果,类似于冬病夏治的意思。在端午用艾叶水洗澡,能够避免蚊虫叮咬,还能预防湿疹的出现,对于夏季那些皮肤问题是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的
9、喝煮大蒜水。端午习俗中还有这样一个习俗,端午节这天或者端午节前后的那些日子,要用大蒜加清水煮最少二十分钟,然后喝这些大蒜水。大蒜煮出来的水喝的时候确实有一种怪怪的味道,但是你也不要小瞧平平常常的一碗大蒜水,能够起到清理胃肠毒素的功效,尤其是在端午节前后,是各种胃肠病肆虐的季节,适当喝点大蒜水,能够预防胃肠感冒,起到消炎抗菌的功效。另外喝煮大蒜水,还能起到治疗咳嗽的效果。
10、露水擦眼。在很多地区,端午节这天还有用露水擦眼睛的习俗,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在那些没有受到污染的柏树叶以及菖蒲上,收集起来几滴露水,然后用来擦拭孩子的眼睛,能够起到明目的功效。而这种习俗也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每天用没有被污染的柏树以及菖蒲上的露水洗眼睛,能够增强眼睛的视力。
11、泡温泉 。在很多地区,端午节时一定要泡温泉的,比如在东北一些地区,会在端午节以及端午节前后去泡温泉,能够起到祛湿排毒、消热降暑、舒筋活络等多种功效。端午节泡温泉,能够将体内的毒素以及湿气寒气驱赶出来,另外患有关节疾病的人群是非常适合在端午节前后泡温泉的,能够缓解并辅助治疗关节疾病的效果,这也是冬病夏治的一个好方法,非常的具有科学依据。
12、滚蛋吃蛋。在端午节这天早上,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那便是在孩子的身上“滚”蛋,就是用鸡蛋或者鸭蛋亦或是鹅蛋在孩子身上滚来滚去的滚几圈,滚完之后,把这些蛋煮熟给孩子吃,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效果,寓意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端午节前后吃鸡蛋也是端午节气养生的一种方式,鸭蛋有着清热败火的效果,鹅蛋能够补中益气,鸡蛋能够及时的帮助我们恢复体力,那么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吃哪种蛋用来养生。只是注意哦,胃肠功能不太好的人,以及对蛋容易过敏人群不要乱吃。
13、吃五红。五红指的是烤鸭、黄鳝、苋菜、鸭蛋以及龙虾,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里面,端午节是必须要吃这五红的,能够起到防止得病并且驱虫效果的。
端午节养生
1、养阳。端午节至夏至这段时间,天地之间阳气最旺,人受天地影响,阳气亦外浮。此时养生,最需养阳。阳气内旺,则邪毒不能侵。故端午养生,重在扶阳养阳。而养阳之法,最好用艾灸。尤其是三阴体质者,这段时间用灸最有益于健康。
灸能通阳扶阳,使脏腑调和,经络疏通,气血畅和,有利于扶正祛邪,使正安而病退。不管是大病重病患者,还是常人养生,若体内有寒凝或阳虚,即可在此段时间及时用灸法。每天任何时间都可施灸,不必刻意选择时间。
端午节开始,烈日高悬,炎夏开始,人们往往会汗出津津。人体阳气向外升浮,则内阳反虚。因此,端午节开始,不可过食生冷,否则最伤脾阳。
再者,粽子属于粘腻类食物,中阳不足,或素体湿热之人建议少食或不食。烈日下当尽量减少户外运动,但清晨及傍晚又是运动的好时候,借天时适当出出汗,可以透出体内郁滞的邪浊,让人更轻松,也更健康。
2、除邪。端午节往往在夏至前后,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旺,最是祛除阴邪的好时机。中国古人在此时喝雄黄酒、挂艾蒿、洗浴艾蒲汤等等,其用意都是借天地阳旺之力以祛除阴邪,保持健康。按中医理论,雄黄是纯阳之物,能温阳杀虫,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酒含坤,有毒,阳热之体万不可口服。艾蒿有温阳之功,可避阴邪。
端午时节,阳虚阴盛之人最好用艾灸,可借天之阳以温补体内阳虚。比如冬天易于发作的疾病,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畏寒肢冷、关节诸痛等,都可及时艾灸。恶性肿瘤多属阳虚阴盛,当珍惜端午时节天地阳旺之机,及时扶阳抑阴。
3、祛湿。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而吃粽子能够健脾开胃、祛除燥热,所以这些饮食习俗是很有养生道理的。
吃粽子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中国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当然,吃粽子也应有所节制,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红豆粥健脾养血、利水除湿。端午期间湿热,吃粽子能健脾、开胃、解毒,还需喝红豆粥来利水祛湿。红豆搭配大米更具健脾养血、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而粥,口感更滑润,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4、强身。端午天气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健步走能够很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