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便秘情况比较严重,通过调节生活方式都无法缓解时,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了。然而,当前市面上有很多形形色色的通便药物,让病人和家属看花了眼,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便秘药物从作用机制方面分为七大类,病人需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一是接触性泻剂,旧称刺激性泻药,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常见的大黄、番泻叶、酚酞、便塞停、果导片等都属于此类药物。接触性泻剂见效快,取材方便。很多人一旦出现便秘就会选择这一类的药物,也经常会在一些减肥、美容、排毒类产品中看到这些成分。临床上分为蒽醌类和二苯甲烷类。这类药物多用于暂时性通便,但不能长期使用,若使用超过半个月,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使功能性便秘发展为更难治疗的器质性便秘,或是破坏肠道生态内环境,甚至加大患结肠癌的风险。
第二是膨胀性泻剂,又称容积性泻药或渗透性泻药,这类药物服用后能在大肠内吸收水分,起到软化粪便、增加粪便体积,进而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最终达到通便的目的。代表药物有盐类(硫酸镁、硫酸钠)、醇类(山梨醇、甘露醇)、双糖类(乳果糖、杜秘克)、福松、芒硝、食物纤维素、甘油等。其中乳果糖、杜秘克和福松和目前最常用的通便药,而乳果糖和杜秘克药效比较缓和,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术后便秘的病人。
第三是润滑性泻剂,又称大便软化剂,它在肠内不被吸收,并会阻碍水分的吸收,因此有软化大便润滑肠壁的作用。常见类型有液体石蜡、火麻仁和杏仁等,适用于痔疮、高血压、术后便秘的病人以及老人和儿童病人,但长期服用会妨碍脂溶性维生素和钙、磷的吸收,因此不宜久用。
第四是肠动力药,能增加全消化道传输速率,增加排便次数,改善直肠对扩张的敏感性,常见为西沙比利、莫沙必利等,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病人不宜服用。
第五是中成药,代表药有麻仁润肠丸、四磨汤、防风通圣丸、牛黄上清丸等,服用此类药物需控制用量和时间,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第六是益生菌类药物,可补充肠道有益菌,软化大便,促进肠蠕动,双歧杆菌、培菲康、整肠生都属于此类药物。
第七是大便软化剂,作用是软化大便,使其更易排出,适用于正在服用某些处方药或久坐便秘的病人,一般需要1-3天才能起效。
如何合理使用药物?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面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便秘药物,便秘病人切忌胡乱服用药物,否则如果不合理使用药物,很可能会损害肠道,反而使便秘雪上加霜。
合理使用便秘药物的前提是要对症下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病人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不要自己乱吃药。另外,病人不应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而且多吃一些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果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便秘病人还可尝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的心理疗法。对一些长期便秘,使用了多种药物疗效依然不理想的病人而言,或许可以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