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艾叶的原因和来由

端午节有许多精彩缤纷的习俗活动,有赛龙舟、食粽、挂艾草菖蒲等等。而端午习俗食物为粽子、雄黄酒、五红、五黄为代表。

 

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唐朝妇孺相惜之说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挂艾叶的意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叫法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Next Post

端端正正过端午

周一 5月 29 , 2017
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但绝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假日品粽旅游、合家团聚共享天伦、参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