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话养生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说“春分春分,昼夜平分”就是这个道理。春分时期,我国南北气温都升到0℃以上,万物进入春生阶段,正是“春飞桃杏开,蝶舞蜜蜂来”,农村开始忙碌,小麦已进入返青阶段。

1.减衣不宜过早过多

春分时节,冰雪消融,草木复苏,无论南方北方,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平均气温稳定在10℃。但春分时节,乍暖还寒,日夜温差仍较大,且不时有寒流侵袭,因此,大家减衣不宜过早过多,以防着凉感冒。

2.坚持四大饮食规则

多吃 时令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诫我们“不时,不食”,就是说,不是这个季节的菜果就不吃。时令菜也是“运气菜”。食物一要讲究“气”,一要讲究“味”。因为食物和药物都是由气味组成的,而药物、食物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气。

春季养肝少喝酒。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所以春天重在养肝。春天养肝的目的在于协调肝的阴阳平衡,在里,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大枣和山药就是不错的选择。酒伤肝肠,因此春季更不应饮酒。、金银花甚至白开水才是适合春季的佳饮。

根据体质进行调养。平和体质,就是人们说的正常体质,春分养生只要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就以了。

气虚体质,表现为虚弱,感到疲劳,常出虚汗,容易感冒。除了饮食上调养,还应适量多运动,因为运动对补气有作用。,表现为手脚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容易发生腹泻,应该科学膳食,注意温补。表现为皮肤干燥,手脚心发热,脸潮红,眼睛干涩,口易渴,大便易干结。可多吃点鸭肉莲藕汤、、芝麻。表现为有黑眼圈,女性,年龄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肤易出现瘀血斑点。适合吃一些紫菜、海藻、、柚子、山楂。表现为易生粉刺和暗疮,有口臭,小便黄。可适量吃冬瓜、西瓜、芥菜、、苦瓜、通心菜。表现为情绪低落,易。可以喝小柴胡汤、黄花菜鸡蛋汤、麦片牛奶。春分时节,郊游踏春很有效果。表现为人较肥胖,感觉肢体困重。该体质的人应多吃点冬瓜、、海藻、海带和。体质,易起,易过敏,皮肤一抓就红。这种体质的人应该少吃与辛辣刺激之物,少饮白酒。

3.保证室内卫生 多通风

1、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减少呼吸系统疾病

2、经常,杀死病毒,保持室内外卫生,角落和阴暗死 角的污垢都要清扫干净,并经常,杀死病毒,减少传染病的扩散。

3、运动不宜太过激烈,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不久,外出运动锻炼需要循序渐进,不可太过激烈,以免身体不适应。

艾灸取穴: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4、春分时节养生的食物。

荠菜。吃春菜是春分的习俗,挖荠菜、炒鸡蛋,可以去除猫冬积藏下来的浊气,免于春困。春季补钙首选蔬菜,非荠菜莫属。荠菜营养丰富,其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钙量接近同等质量牛奶的3倍。

香椿。春分时节的香椿,香味浓郁,鲜嫩清脆,口感和营养都是最好的。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香椿,不染杂病”之说。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它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

豆芽。春天是维生素B2缺乏症的多发季节,春天多吃些黄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常吃黄豆芽有健脑、抗疲劳、抗癌作用。黄豆在发芽过程中,黄豆中使人胀气的物质被分解。有些营养素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莴笋。春季也是各类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研究发现,莴笋中的某种物质可以抵抗春季因过敏而引发的鼻炎,缓解过敏病人的痛苦。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的钾是钠的27倍,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

春分重在养身 

春分宜疏肝、养肝

  • 穴位养肝

常按太冲穴,在春分时节可养肝护肝,同时还可疏肝理气,调节情志。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输穴。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聚集的部位,具有滋养肝经的作用,输穴具有输送经气的作用,故有疏肝理气之效。

  • 饮食养肝

鸡肝

第一,以脏补脏,宜选鸡肝。鸡肝味甘、性温,可补血养肝,亦可温补脾胃。与其他动物肝脏相比,鸡肝的补肝功效更强。

鸭血

第二,肝主藏血,以血补肝。动物的血也可以养护肝脏。鸭血性平,且营养丰富,是春季养肝的佳品。

菠菜

第三,舒肝养血,宜选菠菜。菠菜是春季的时令蔬菜,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也可辅助治疗肝舒及其并发的胃病。

春分宜养阳

阳,是指人体阳气,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即指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春季人体阳气充实,可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

  • 穴位养阳

大椎穴

大椎穴,诸阳之会,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是人体阳气聚集部位。大椎穴受到寒邪侵袭,易使体弱者感冒,有颈椎病、肩周炎、脊柱病等患者在这个时期也易复发。因此春季多使用围巾,注意在大椎穴处保暖,有助于预防感冒,防止旧疾复发。

  • 灸法养阳

中医灸法

灸法,辅助阳气的重要方法,中医的寒症灸法效果显著。比如冬春季节常发的关节痛、哮喘、咳嗽等病,春夏用灸法升助阳气,便可得到缓解病情,预防发作的作用。

  • 饮食养阳

春季养阳的蔬菜三宝:韭菜、菠菜、莴苣。春天的韭菜最好吃

韭菜

古人云“韭菜春食香,夏食臭”,韭菜性温,最宜人体养阳气。但要注意,春季肝旺而影响脾胃,韭菜不易消化,故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此外,葱蒜亦为养阳佳品,葱可以补阳散寒,含葱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蒜性温,有很强的差菌作用,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葱蒜

春分宜潜阳

潜阳,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法。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阳上亢,可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惊、肢体麻木或震颤等症。疏肝潜阳的经络调理之法除了按压上述的太冲穴外,还可按压行间穴以及大敦穴,都具有疏肝潜阳之效。

行间穴,位于足1、2趾之间,赤白肉际处。

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因此,春季按摩肝经,达到养肝、疏肝、潜阳的效果,可沿着拇趾趾甲外侧,顺着趾缝向上推按至距趾缝末端约2寸处,顺经按压大敦、行间、太冲穴,效果显著。

春分宜护眼

春来之时,很多人常常觉眼睛干涩,有时甚至视物模糊,实则也与春应肝相关。中医认为,肝在窍属目,当春季肝气升发太过,不能及时濡养目,或者春季肝阳上亢,耗伤津液,目失于滋养,就会感觉眼干、目昏。

睛明穴

这时可按压睛明穴,位于眼内眦,用拇食指同时按压双侧睛明穴,有清肝明目之效。此外,按压光明穴也可起到疏肝明目的作用。光明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Next Post

春节宝宝便秘的调理

周六 3月 23 , 2019
阳春时节很多宝宝特别是吃奶粉的宝宝出现便秘的问题非常辛苦。宝宝便秘大部分属于功能性便秘,经过饮食调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