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类经》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序一

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于三百八十四画中求活计,而不知一画为总,此羲之所以医千万世之病原也。自是神农有本草经,轩岐有灵素经,两大经出而言医者咸宗之。顾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圣人为之羽翼,然后易义昭明于天地;而灵素之后,无能羽翼之者。自秦越人以下,世称神医,而实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况如王太仆之俦乎?!今略举其大者,如三焦胞络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难以为无形,两肾皆藏精也,而三十六难以右肾为藏精系胞之命门,头为诸经之会也,而四十七难以为诸阳之会,此秦越人之与内经左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无真明也,此王太仆之与内经左也。夫曰难曰注而失有如是,轩岐再起,其谓之何?此吾友张景岳所以慨然而叹,毅然而起,直以发明内经为己任也。景岳名介宾,字会卿,为会稽之杰士,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而从其尊人寿峰公之教,得观内经,遂确然深信,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于此,此即所为伏羲之易也。于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内经为主,小试则小效,大试则大效,无所不试则无所不效,而医林之诸子百家咸听吾所用,而不为诸子百家用。

如关格之脉,本以人迎、气口辨阴阳之否绝,而仲景祖难经之说,云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遂致后世误传,此则用仲景而不为仲景用也。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脏气脉候之正理,而脉经以小肠大肠附配两寸,藏象岂容颠倒乎?人迎系阳明之腑脉,气口系太阴之脏脉,而脉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左候表,以右候里,表里岂容混乱乎?此则用叔和而不为叔和用也。病机十九条,此明五脏六气病化所属之本,非皆言其太过也,而原病式尽以有余为训,则不足之候,何以能堪?此则用河间而不为河间用也。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此明阴阳不交之败乱也,而丹溪引之,以证阳道实、阴道虚,而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斫伐生机,莫此为甚,此则用丹溪而不为丹溪用也。脉有更代,是名代脉,自仲景以中止为代,而后世述之,是代脉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伤寒本传十二经,自刘草窗有传足不传手之说,而诸家宗之,是传经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凡皆景岳之主持内经,运用诸子,轩岐之后,文不在兹乎!犹恐内经资其自用,而不能与天下共享,遂乃着而为类经,一曰摄生,二曰阴阳,三曰藏象,四曰脉色,五曰经络,六曰标本,七曰气味,八曰论治,九曰疾病,十曰针刺,十一曰运气,十二曰会通,共三十二卷,犁为三百九十条,更益以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观其运气诸图注,则天道可悉诸掌;观其经络诸布置,则藏象可洞其垣;观其治法之玄机,则见之诸条详按。凡其辨疑发隐,补缺正讹,别精气,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后,察气数国中之妙,审阴阳阖辟之机,原始要终,因常知变,靡不殚精极微,秋毫无漏。此书一出,当使灵素与羲易并行,其有功于轩岐大矣。

要之,此书不但有功于轩岐,而并有功于羲易。景岳于内经外,更作医易等篇,余尝观邵子之圆图方图,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图解而了然无疑也,孰知此类经者,合羲易与内经而两相发明哉?!余初与景岳交,自癸卯岁始。余以苦心诵着,耗脾家之思虑,兼耗肾家之伎巧,于是病泄泻者二十年,医家咸以为火盛,而景岳独以为火衰,遂用参术桂附之剂,培命门之火,而吠者竞起,余独坚信不回,服之五年而不辍,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肾还元。余之敢于多服者,胆力之决断也;景岳之敢于多用者,识力之明透也。非景岳不能有此识,非余不能有此胆,余两人之相与亦奇矣。余既受景岳之赐,因问景岳何以及此,则归功于内经。因是每持内经相与谈论,余才得其皮毛,而景岳已得其精髓。景岳谓余∶将注内经,为世人式。余喜之甚,从臾成之。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延寿者八载,时类经尚未竣也。余自江右参藩归家十余年,而景岳亦自长安归家,特从会稽过KT 水,见余于峥嵘山下,曰∶类经成矣。余得而读之,一读一踊跃,再读再踊跃,即请付之梓,而景岳犹虑识者寡也。余曰∶太阳未出,爝火生明;太阳一出,孤灯失照。向日之内经不明,而诸家横出,灯之光也;今类经一出,太阳中天,而灯失色矣。人情不甚相远,既能见灯,岂不见日?景岳又何虑焉?

于是意决,将付之梓,而请余为序。夫景岳之妙旨,载在类经,不待余序;余所序者,谓其注内经而并着医易。世之能注易者,不出于程、朱;能注内经者,不出于秦越人、王太仆。景岳一人,却并程朱秦王之四人合为一人,而直接羲黄之脉于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驾也。今程氏易传、朱氏本义业遍天下,家传户诵,而张氏之类经,非特医家所当传习,儒者尤当服膺,自今以后,家传户诵,景岳之造福于天下者不小,而造福于千万世者胡可量哉?!余获此编,大喜大快,冀速其传,遂为序之而赞其刻之。

时皇明天启四载,岁在甲子,阳月上浣,赐进士第,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守荆西道,前奉敕提督河南学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巡南瑞道,通家友弟叶秉敬顿首拜撰。

 

序二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叙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此其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运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初余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而此欲醒指迷,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遍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寸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脏腑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营运今古,苞无穷,协唯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着图翼十五卷。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是役也,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多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时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黄钟之吉,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一卷 摄生类

类经名义(类经者,合两经而汇其类也。两经者,曰灵枢,曰素问,总曰内经。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是调灵枢。)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按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氏而有天下,都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故号黄帝。神灵,聪明之至也,以质言。徇,顺也。齐,中正也。敦,浓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此节乃群臣纪圣德禀赋之异,发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顺而正;及其长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于广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自古帝王,无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徇,徐俊切。长,上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调也。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和调于术数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妄作劳以保其天真,则形神俱全,故得尽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岁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脏俱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今时之人不然也,(不同于古也。)以酒为浆,(甘于酒也。)以妄为常,(肆乎行也。)醉以入房,(酒色并行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正此之谓。)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持,执持也。御,统御也。不知持满,满必倾复。不时御神,神必外驰。)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快心事过,终必为殃,是逆于生乐也。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谓欤。乐音洛。)

 

二、上古圣人之教下

(素问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上古圣人之教民远害也。虚邪,谓风从冲后来者主杀主害。故圣人之畏虚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虚邪义详运气类三十五、六及疾病类四。夫音扶。)恬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安静也。 ,朴素也。虚,湛然无物也。无, 然莫测也。恬 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虑哉?此治内之道也。又无为恬 详义见阴阳类二.恬音甜。 音淡。 音杳。)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气得所养,则必从顺。惟其少欲,乃能从欲,故无所往而不遂。)故美其食,(精粗皆甘也。)任其服,(美恶随便也。)乐其俗,(与天和者,乐天之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皆归于朴,知止所以不殆也。)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则嗜欲不能劳其目;目视不妄,则淫邪焉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无论愚智贤不肖,但有养于中,则无惧于物,故皆合养生之道矣。)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三、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是即提挈把握之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与神俱之义。按此节所重者,在精气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独详,今并先贤得理诸论,采附于左以助参悟。白乐天曰;王乔赤松,吸阴阳之气,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扬曰∶凡亡于中者,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张虚静曰∶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此言守神以养气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静可养神也。金丹大要曰∶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此言精气之互根也。契秘图曰∶坎为水为月,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日,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此言坎离之交构也。吕纯阳曰∶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此言修真之道,在于精气神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须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曰∶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养生之道,在乎存神养气也。张紫阳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静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根据气生,精实而气融,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此言元精元气元神者,求精气神于化生之初也。李东垣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身之道,以养气为本也。愚按诸论,无非精气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营运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惟是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龙虎经曰∶水能生万物,圣人独知之。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气、存三守一详按,见运气类四十一.又气内为宝义,见论治类十八。膻,世连切。)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敝,尽也。真人体合于道,故后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终,形去而心在,气散而神存,故能寿敝天地而与道俱生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至,极也。淳,浓也。至极之人,其德浓,其道全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时令之往来。)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聚精会神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至道之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无外,故闻见八荒。)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此虽同归于真人,然但能延寿而不衰,已异于寿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间之辞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处天地之和气,顺八风之正理,而邪弗能伤也。八风义见运气类三十五,有图。)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适,安便也。恚?怒也。嗔,恶也。欲虽同俗,自得其宜,随遇皆安,故无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行不欲离于世,(和其光,同其尘也。)被服章,(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举不欲观于俗,(圣人之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离于世;内不化所以全道,故举不欲观于俗。观俗者,效尤之谓。)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恬,静也。愉,悦也。敝,坏也。外不劳形则身安,故形体不敝;内无思想则心静,故精神无伤。内外俱有养,则恬愉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次圣人者,谓之贤人。贤,善也,才德之称。法,效也。则,式也。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天高地浓,天复地载,天动地静。干为天,干者健也;坤为地,坤者顺也。君子之自强不息,安时处顺,能复能载,能包能容,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是皆效法天地之道。)象似日月,(象,放也。似,肖也。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月以夜见,日以昼明,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去则死,日来则生,故贤人象似之。)辨列星辰,(辨,别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为星之经,金木水火土为星之纬,经有度数之常,纬有进退之变,日月所会谓之辰,辰有十二谓之次,会当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贤人辨列之。)逆从阴阳,(逆,反也。从,顺也。阳主生,阴主死,阳主长,阴主消,阳主升,阴主降,升者其数顺,降者其数逆,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贤人逆从之。)分别四时,(四时义见下章。)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随也。极,尽也。贤人从道于上古,故亦可益寿,而但有穷尽耳。呜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乌飞兔走,谁其免之?独怪夫贪得者忘殆,自弃者失时,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盖不知时命耳,彼贤人者则不然也。)

 

四、四气调神

(素问四气调神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万象更新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彼此。)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夏三月,此谓蕃秀,(蕃,茂也。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烦。)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英成秀。华英,言神气也。)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凡此应夏气者,正所以养长气也。长,上声。)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心属火,王于夏。夏失所养,故伤心,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 疟。夏长既逆,承长气而秋收者少矣。 音皆。)冬至重病。(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净也。)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凡此应秋气者,正所以养收气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孙。)

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坼,裂也。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坼音策。)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无妄动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亟,数也。 真氏曰∶冬气闭藏不密,温暖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静时纷扰,则动时安能中节?故周子以主静为本,程子以主敬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凡此应冬气者,正所以养脏气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脏气而春生者少矣。)

 

五、天气清静藏德不止圣人从之故无奇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天之气,至清静、至光明者也,人禀此气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质亦犹是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应用无穷,惟其健运,故万古不下,天道无为故无不为,天犹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 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盖谓人之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则邪得乘虚而害之矣。 空,孔同。)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若天气自用,必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则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若上下痞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精于上,天气不降,而白露不得应于下,是即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之谓也。吴氏曰∶人身膻中之气,犹云雾也。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膻中之气不化,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犹之白露不降矣。)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若上下不交,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不施则名木先应,故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气交若此,则草木之类,皆当抑菀枯 而不荣矣。菀,郁同。 音稿。)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央,中半也。阴阳既失其和,则贼风豪雨,数为残害。天地四时,不保其常,是皆与道相违,故凡禀化生气数者,皆不得其半而绝灭矣。数音朔。)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从,顺也。唯圣人者,顺承乎天,故能存神葆真以从其藏,纯亦不已以从其健、知乾坤不用坎离代之之义,以从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济,以从其阴阳之升降,是圣人之体藏乎天,故身无奇病,而于万物之理既无所失,此所以生气不竭也。)

 

六、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素问四气调神论,前篇四气调神,言四时相承之病,此言当时之病。)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一岁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脏气为主也。后彼此。)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夏令属火,心与小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沉浮于生长之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苛音呵,残虐也。)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无悟,而尚称为愚;今有并阴阳不知而曰医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此谓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阴阳即道,道即阴阳,从道则生,何者不治?逆道则死,何者不乱?若反顺为逆,则阴阳内外,皆相格拒。内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见也。)

 

七、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 连前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渴而穿井,无及于饮,斗而铸兵,无济于战,诚哉晚矣,而病不早为之计者,亦犹是也。观扁鹊之初见齐桓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将深。又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而桓侯俱不能用。再后五日复见,扁鹊望颜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矣。后五日桓侯疾作,使人召扁鹊,而扁鹊已去,桓侯遂死。夫桓侯不早用扁鹊之言,及其病深而后召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也。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嗟夫!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二卷 阴阳类

 

一、阴阳应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之纲纪。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则阴亦能生矣。故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神明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贯至此,义当联玩。天元纪大论亦有以上数句,见运气类第三。)治病必求于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阴静阳躁,(阴性柔,阳性刚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如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详运气类三,所当互考。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孙。 音嗔。)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气水同类详义,有按在后第四章,所当参阅。)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腠音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气为水火。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医家首宜省察。)

阳为气,阴为味。(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味归形,形归气,(归,根据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气归精,(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归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精食气,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化生精,(万物化生,必从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归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气生形。(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味伤形,气伤精,(味既归形,而味有不节,必反伤形。气既归精,而气有失调,必反伤精。)精化为气,(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气之根。其义即此。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夫阳化气。即云之类;阴成形,即雨之类。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云,气归精也。云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气,精化为气也。人身精气,全是如此。故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而形自强矣。帝所以先举云雨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气升降之如此耳。)气伤于味。(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为阴故降,气为阳故升。)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复各有阴阳也。味为阴矣,而浓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为阳矣,而浓者为纯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 涌, 同。)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太过所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则变也。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寒伤形,热伤气。(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气欲利,故伤之则痛。形有质,故伤之则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气伤形也。形先病而后及于气,因形伤气也。)风胜则动,(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即医和云风淫末疾之类。)热胜则肿,(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即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燥胜则干,(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寒胜则浮,(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即医和云阴淫寒疾之类。)湿胜则濡泻。(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胃,为水谷不分濡泻之病,即医和云雨淫腹疾之类。濡音如,湿滞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五营运等论言寒暑燥湿风火者,是为六气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由五气以生五志。如本论及五营运大论,俱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天元纪大论亦以悲作思。)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上文言寒伤形、热伤气,与此二句似乎不同,盖彼以阴阳分形气,此以内外分形气也。)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如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亦各从其类也。)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固,坚也。)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重,平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愚按∶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飧音孙,完谷而泄也。)夏伤于暑,秋必 疟;(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 疟。 音皆。)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证,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地载物,故在下。五运行大论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以司天在泉言,见运气类四。)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为气为男,阴为血为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左而升,阴右而降。五营运大论曰∶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之类。以司天在泉左右间气言,见同前。)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证也。兆,见也。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人伦言,则妻守于中,夫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二、法阴阳

  •  

    •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 二十九、阴阳离合

    • 三十、诸经根结开阖病刺

    •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 三十二、人之四海

    • 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 三十四、手足阴阳系日月

    • 三十五、身形应九野、天忌

  • 十卷 标本类

    • 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 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

    • 三、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

    •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 五、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 十一卷 气味类

    •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 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一、病机

    •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 四、邪变无穷

    •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 六、阴阳发病

    • 七、阴阳贵贱合病

    •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 九、三阴比类之病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岁气立

    • 二、气淫气迫求其治也

    • 三、天元纪

    • 四、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 五、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七、天符岁会

    • 八、六步四周三合会同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 九、上下升降气有国中神机气立生死为用

    • 十、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上应五星德化政令灾变异候

    • 十一、五星之应

    • 十二、德化政令不能相过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十三、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 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 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 十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

    • 十八、至有先后行有位次

    • 十九、数有终始气有同化

    • 二十、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 二十一、六气正纪十二变

    • 二十二、上下盈虚

    • 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一、摄生

    • 二、阴阳五行

    • 三、藏象

    • 四、脉色

    • 五、经络

    • 六、标本

  • 三十卷 会通类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一

    • 十二

    • 七、气味

    • 八、论治

    • 九、针灸

    • 十、运气

    • 十一、奇恒

    • 十二、疾病(上)

    • 十三、疾病(下)

    Next Post

    难经

    周五 3月 27 , 2020
    《难经》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