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话养生

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万物开始萌动,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不时会有寒潮出现。

培养阳气

雨水节气,气候会逐渐转暖,然而此时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日常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所以培养阳气正是这一阶段的养生要点。

再是,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饮食调养也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可以适当地进补,像蜂蜜、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还有要想保持全身舒展,精神畅快,除了食补之外,适当地进行上肢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供给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运动,更多的血液供给大脑,会使人感到头脑清醒、舒适。此外,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使身体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自然地调整,也能达到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春捂秋冻,雨水时节尚属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尚低,且昼夜温差变化大,湿度增加。由于天气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打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降低,故人们不应急于脱去冬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素有关节痛的人,更应重视肩、腰、腿等部位关节的保暖,以免寒湿之邪外侵而引发疾病。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使人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表现,对健康有较大影响。尤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低落的情绪可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还可使消化系统肌肉活动失调,造成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症状。我们应尽量调整心态,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才得以安宁。

舒肝养心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且早晨有露霜出现。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李东垣在《脾胃论》 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保持肝气调和顺畅。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导致脾胃功能下降。

其次,“雨水”期间,天气无常,易使情绪波动,对高血压病、哮喘等患者尤其不利。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养心护心。“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还需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伤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啖粥养胃

“雨水”时节万物生发,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肥甘厚腻最易生湿困脾,损伤脾气。可多进食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以健脾养胃。春季转暖,但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等,故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这一时期有两种蔬菜值得推荐,即豆苗和荠菜。豆苗性凉微寒,可清热利湿,春天食用既能清热祛火,又可使皮肤光滑柔软,其营养丰富,鲜嫩清香,最宜入汤。荠菜性味甘平,《名医别录》 载其“主利肝气,和中”,《本草纲目》 称其“明目,益胃”,自古被誉为药食两用的“护生草”,早在《诗经》 中就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此外,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 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避冷远湿

初春阳气渐生,日趋暖和,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且此时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最多的时节之一,乍暖还寒,所以还需预防“倒春寒”,不应过早减少衣物。

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骤然下降,这对老年人和幼儿的健康威胁较大。温度骤降易使老年人的血压明显升高,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幼儿则容易因气温改变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底起”,足底神经末梢敏感丰富,只有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俗话说“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偏热性体质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殊不知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而入骨,易损伤骨关节而致病。“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易致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易致头痛,故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摩腹提肛

“雨水”仍是早春节气,尤其北方仍较寒冷,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以散步、太极拳等缓和运动为宜,使肝气和缓上升,避免因体内能量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疏泄太过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春夏以保养“阳气”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养护体内的阳气,达到运脾固肾的效果。

摩腹时应仰卧,以肚脐为中心,手掌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进消化,提高睡眠质量。提肛锻炼也宜平躺,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及会阴部,肛门紧闭,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缩,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慢慢放松。

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长期坚持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此时注意锻炼身体,固护体内的“阳气”,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平性饮食

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这个节气期间饮食的基本原则还是谷类食物为主,食物多样。

保证能量的充足摄入:能量的来源以谷类为主,形式可以是米饭、馒头,同时注意变换花样,如南方的米线、米粉、北方的面条、大饼等;注意经常吃些粗杂粮,除了做成玉米面、高粱面窝头等,每天可以通过粥的形式来增加粗杂粮的摄入;做粥时,加些薯类如地瓜、山药等,可做成地瓜杂粮粥、山药米粥、莲子粥、红枣粥等。动物性食物适量吃、油炸等油腻的食物不吃或少吃。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健脾养胃

雨水节气,天气往往变化无常,空气中不仅水分会增加,而且气温还会有所下降,因此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格外的注意保养身体。

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中气血皆是由此而来。一旦脾胃失调,那么就会造成消化吸收的功能混乱,那么人就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腹泻,呕吐的情况发生。而在雨水节气更应该注意到对脾胃的养护,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健脾养胃呢?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方式健脾养胃效果立竿见影,那么按摩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直接作用于需要健脾养胃的部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可以非常有效帮助大家养护脾胃。那么该怎么按摩?

首先需要大家按摩的就是腹部周围,因为有肠胃还有脾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平日当中按摩腹部,其实也就是间接性的在保养脾还有胃。按摩的方法是双手分别贴紧肚脐的两边,然后上下左右来回揉动,直到腹部有发热的感觉为止。

经常按摩这里还能够有效促进肠胃的蠕动,减少便秘的情况出现的作用。在这里提醒一下,对于那些急性肠胃炎的患者,还有就是平时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来说,在肚脐旁边有一个穴位叫做天枢穴,按摩此穴位就可以很好的处理这种情况的出现。

推荐菜谱 

1、韭菜合子助升阳。雨水后,环境逐渐舒适,各种细菌也活跃起来。此时注意机体阳气的升发宣疏,有助于条畅气血,进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吃韭菜合子,不但口味鲜美,还有浓浓的养生味儿。地道的的韭菜合子里面有韭菜、鸡蛋、木耳和虾米。韭菜是民间常用的助阳食材,鸡蛋有滋补元气的作用,木耳和虾米也对心血管有好处。

做法:韭菜先洗净切碎,炒好的鸡蛋、木耳,泡发的虾米拌匀加佐料和成馅儿,盐最好包时再放。用面饼裹馅,烙至两面金黄即可。

2、山药丸子养脾胃。温度上升,很多人会感觉胃口渐渐好转,很高兴。春天其实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高发季节。因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首推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妨做山药丸子。

做法: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海鲜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

3、甜汤莲子防风湿。现在渐渐有些暖风拂面了,古语有云,风为百病之长,再加上空气湿度越来越大,比较容易引发风湿病。

这段时间宜少酸增甘,喝碗莲子汤就不错,不但甘甜可口,还有防风湿的功效。而且莲子还含有较多钾元素,对调节心脏节律也有好处。

做法:先将红枣、莲子、银耳洗净,汤锅中加入1200毫升水煮开,放入红枣,转小火续煮30分钟。放入莲子和银耳续煮30分钟,最好加糖煮开即成。如果买的是干品莲子,须先泡水两小时后再煮,才容易煮得软熟。

民间习俗

 

Next Post

春日晒巧太阳胜过多吃补药

周六 2月 27 , 2021
春季到来。初春的小气候,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太阳直射点已经往北半球走,但还没完全回暖。人的情况是,经 […]

猜你喜欢